<!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html 4.0 transitional//en">                                某些對佛教誤解之更正

易相乾博士,世界宗教研究院教授,舊金山州立大學哲學系教師

印度教與佛教之以比較

          在歷史上,釋迦牟尼佛否認印度僧侶階級婆羅門的神權。他設立了歸依三寶(佛、法、僧)的體制。僧人代表三寶,同時也是在家佛教徒的老師。他還建立了悟道大師的承傳,被印可的大師就可以將正法傳授下去。

          佛也批評印度教的洗禮、苦行等儀式。然而他也設置了一些儀式,以作為內心真性探索歷程的輔助手段。佛陀無意設立一個充滿宗教教條與形而上學條例的宗教。他只是要給人們切實的指導以使他們永遠離苦。著名的毒箭比喻就是來說明這一原則的。

          佛並非是反傳統的,只是他不會因是傳統就加以相信。他說人們應接受真理,而不論其被發現於何處,也應捨棄非真理的東西。以上提到的承傳,也是一種使佛所發現的真理不失去的保證。

佛鼓勵任何階層的人,無論男女,都努力在這一生證悟。佛不否認超自然現象,他明確表示了天人,神,鬼和魔的存在。他說神通是可以修成功的,所有證悟的人都俱備。然而他不主張去祭拜神等眾生,更呵斥算命、非出自善因由的現神通行徑。

大乘、小乘與長老派之比較

          最初大乘、小乘並非相互分離的教派,他們在動機與目的上有所不同,而這都在於個人之選擇。他們共同生活共同修行。由於彼此差異而分化成不同的教派的過程,經歷了許多個世紀。最後大乘、小乘又傳到了不同的地區。

          長老派佛教,流行於錫蘭和東南亞的大部份地區。稱之為小乘是不當的,因為最初小乘是指個人的行為,而非佛教教派。後來它被誤用,帶偏見地來形容長老派佛教,亦稱為南傳佛教。大乘有時亦稱為北傳佛教,因為它流布於中國,朝鮮,日本和西藏地區。

          那麼他們目的上的差異何在?小乘行者的目的是斷我執,成阿羅漢,了生死。雖然. 修道時阿羅漢亦廣泛利益眾人,可由於其生已盡,這一利益過程會告終止。大乘行者不視阿羅漢為終極目標,修菩薩道以求佛果。 佛的智慧與慈悲均已圓滿(阿羅漢的智慧有局限亦不圓滿)為了度眾生,菩薩自願投生。證佛果不僅要證到我空,還要法空,這裡法包括心理、物理世界的全部。空乃佛教術語,指任何人、事、概念都不實,無常,無自性。大意是說人與法均無真實自體。以上是大小乘的主要差異。

          大乘各派均接受長老派的全部經典,可長老派不接受大乘經,亦不承認方廣經中對菩薩及它方佛的講法。長老派所說的基本上是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佛,而相形之下,大乘對其他佛較為注重。這些佛涉及無限久遠的過去和其他世界。而在長老派的經典中也說到過比釋迦牟尼佛更早的佛,其他世界的佛,與菩薩道。

                    大乘比長老派注重慈悲,主張將之普及一切。大乘還要追求更高的智慧----佛的智慧。

大乘與長老派之進一步評價

       西方學者常依西方的歷史社會進化觀點來分析大乘、小乘、長老派與更早期的派別。 依佛教觀點看,這種方法沒有甚麼意義(大小乘確實是隨歷史、社會而演化的,不過從佛教觀點看,這不是問題的中心。)佛教強調證悟與達到諸多證悟層次的不同途徑。

          有些西方學者誤以為大乘基本上是在家人的宗教,而長老派基本上是出家人的宗教。兩派其實都有堅實的寺院修持做基礎,其戒規幾乎是完全相同的。沒有出家人的大乘教派,只是近來的、非典型的發展,其基礎往往是文化與歷史的,而非基本教義的。在大乘與長老派中,在家眾的地位都是重要而明確的。

          大乘與長老派都很少用分別智識。雖然修道上,理性思考有其價值,但它本身不能使人開悟。而直到最近,佛教邏輯學一直是世界上最先進的。

          大乘與長老派的宇宙觀很相似。大乘經典中對菩薩與佛法界的描述,細緻入微。大乘佛教中,佛不是救世主。有的佛教教派提到自力與它力。依佛教的道理,這種區別終究是不成立的,因為自他的差異就屬虛妄。同樣祈禱與禪修也無法明確劃分。雖然大乘中佛菩薩的加持決非形式,佛教徒並不將佛菩薩視為是與自己分離的。重從根本上講,佛菩薩來自佛教徒的真心。大乘與長老派都不認為覺悟全憑他人。如果佛能讓人覺悟,他恐已經讓所有眾生覺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