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具種族性?
原刊載〈金剛菩提海月刊〉
易象乾博士
文呂黛麗
中譯「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六祖惠能大師
現今這個時代,人們逐漸意識到沒有一種令人滿意的全球性文化。雖說世界已經縮小成了一個地球村,然而唯一共同的文化,僅是以貪念為基礎的世界經濟活動,不斷地強化人對眼前短暫的欲望去追求滿足。因為這種模式無法讓人感到生命有意義,有尊嚴,因此人們展開了廣泛的尋根活動,回頭檢視各個不同種族的源頭,期望從中尋回失落的人生意義。絕大多數的文化都擁有仍可因應現代社會需要的,有價值的傳統智慧;遺憾的是,這種純屬某一民族的文化,有其負面的特質,因為它是建立在一種族優越感上﹕「我們是被撿選的,最優越的;其他的國家或種族,都不過是群野蠻人。」
這項重要的趨勢非但對世俗社會造成影響,它甚至成了現代佛教組成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有許多的佛教機構,其主要功能,便是滿足會員們對某種獨特傳統教派的認同感。許多這類型的組織,為了尋求不同於現代社會、專屬於某種傳統的精神慰藉,會導致一種「將嬰兒跟著洗澡水一起潑出去」的現象。他們的佛法,成為特定族群的佛法,佛法的精神大失,甚至根本就不是佛法了。因此,目前我們可以看到各自為政,按照特定族群或不同國家所發展出來的佛教。
近年來,一些後現代運動的學者們一再主張所謂的「族群佛教」,他們否認佛法可以超越某種特殊社會歷史背景(而可以)以心傳心;他們不相信「真理」或「法」是可以代代相傳,跨國相傳,甚至跨越文化而相傳遞。換言之,這些學者們所教的佛法,是一種多元化的法--完全沒有整體性的次第及條理,而是那種為了適應特殊的時間、地域及風俗而遷變、更動,並滲雜了某特定種族的知見及修法在其中的「佛法」。如此的「佛法」,對他們來說,唯一共通之處僅是一個方便辨識的名稱罷了。
目前我們面對兩種挑戰﹕其一,我們在強調與不同文化背景的法友們結緣的重要性時,必須小心防範,避免自我落入一種佛教族群優越感的偏見中。其二,我們要不斷肯定地提醒自己,我們的佛性,才是我們修行佛法、瞭解佛法的真正原動力。人人都具有相同的佛性,這也才是我們生命真正究竟歸依處,能令人滿意的人生意義,也源於此處。
最後,我們應該提醒自己,就是那些偏狹的知見--局限於某種特定族群的所謂佛法--把我們跟自性本具的真正佛性給隔離開了。
「法界佛教總會」這個名稱,正好可以提醒我們,任何的團體,只要他的成員(宗旨)沒有將法界一切眾生包含在內,都僅能算是一種偏狹的執著,而不是真正符合佛法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