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世界和平的佛教理念

 

易象乾博士 

張智婷  中譯

 

    佛教導我們世界的和平或戰爭取決於我們如何面對我們的每一分每一秒;世界的局勢也不是我們無法掌握或是無可救藥的,但是如果我們不關心,不為這個世界做些什麼,那麼誰會做呢?世界的和平或戰爭是掌握在我們的手中的。佛法的基本宗旨是和平,不單只是我們周遭的世界,也包括整個的宇宙。佛教導我們達到和平的第一步是先要了解和平的因果。當我們了解導至和平的原因時,我們才能知道從哪方面下功夫。火爐上沸騰的熱湯,不管我們如何攪動,都不會冷卻,但把這鍋湯從爐上移開,湯就會慢慢地冷卻下來。攪動這鍋湯是可以加快湯冷卻的速度,但首先必須先把湯從爐火上移開。換句話說,我們可以探討尋找很多對和平有幫助的方法和行動,但如果我們沒注意到最基本的問題所在,那麼任何的方法和行動都於事無補的。

 

    佛教導我們有祥和的心境,就有平靜的語言和平靜的行為處事。如果人類的心境祥和平靜,那麼世界會是和平的。你認為誰的心境是平靜的?我們大部份人的心境都是處於不安、妄想的大漩渦狀態,很少在短暫和寶貴的時刻把我們的心境沉靜下來。「聖人的心境是很真而且非常祥和平靜的,但那些時刻幾乎是很少, 兩隻手指都算的出來。」即使等到我們全部的人都成為覺悟的聖人,這個世界有多大的機會是和平祥和呢?雖然我們的心不是完全平靜下來,也有減少社會的暴力傾向或降低戰爭的機率嗎?

 

    讓我們先從佛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包括因果報應的運轉,從那兒我們可以找出戰爭的起因。當起因確定時,我們可以從佛的角度、意見和教導中來處理和解決這些問題。最終,因有佛教理論的啟發來了解問題的本性和解決的方法,我們可以運用佛教的基本原理,來尋找堅固而適用的方法,運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佛教徒一些的世界觀

    佛教教導我們,全部的眾生都有相同的基本心靈上的來源,稱為覺悟的本性、成佛的本性。佛認為眾生的本性是沒有分別的。佛教導我們人死後會再投胎轉世,有可能再為人身或轉世到畜生道或其它六道。相對的,動物可以投胎成為人。所有有情的眾生都在這個永無止靜的輪迴圈裡打轉,經過生老病死再投胎;又經過生老病死,不斷地輪迴著。

 

業力:因果報應的關連

    「業力」決定你的轉世輪迴﹕不管你得男身或女身,動物身或其它身,這都是業力主宰著。不管你身體健康或有病,聰明或愚笨;你的家境富裕或貧窮;你的父母慈悲具同情心或殘暴,這些也都是由業力的牽引所產生的。

 

    業力是梵文,起源字根是警惕,意思是「做」。它涉及「身、口、意」的活動,也支配複雜因果的模式。業力基本上分成兩種﹕一種是自己的業,另一種是共業。

 

    個人的業力不只限於在一生一世。你今生所遭遇的環境,取決於你累生累世所做的一切。如果你前世行善,你今世就好。換句話說,如果你前世做了不好的事或行為,那麼這世你的遭遇就不會好的。如果這世你的行為舉止比較像動物而不像人,那麼來世你就會轉世為動物。

 

    「共業」涉及我們與其它人或非人類,或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同一種類的生命,會相聚在類似的環境中,遭遇到相似的際遇,這是因為前世共事的果報。

 

    業力不是由命運注定的,而是我們個人的責任促成。雖然你這世的遭遇是取決於前世所做的事,而你現世所做的事和行為,或所處的處境,卻是自由的,完全不受限制的。當然,你會不由自主地依照以往累積的習慣方式,來處理平常的事情,但這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可以變更的。你有潛能去留意你做的每一件事,而仍感覺輕鬆自在。但你本身必須瞭解到你有選擇做每一件事的權力,所以「領悟」是心靈真正成長的開始。

 

    佛教導我們「無明」是「苦」的根本起因。我們最根本的無明,就在於我們對於「我」的錯認,不知居於我們生活中心的這個我,主宰我們如何看世界的這個「我」,決定我們一切利己的行為的這個「我」,只不過是一個幻覺罷了。這個幻覺,是我們所有苦的由來,使我們在這個變化不息的人生之中,要保護自己,使我們在這個無時不在變化之中的世界,想保持不變。

 

    當生命以「自我」為中心時,自然就會傾向自私。自私以貪欲毒害我們;貪欲不得逞時,則轉為瞋怒。這些情緒能覆蓋我們原本光明的心性;自性裡的智慧,本具的慈悲,由著虛幻膚淺的認知,左右著我們的思想和作為。

 

戰爭的由來

    戰爭的起因太多太多了,列出來都難,何況做知識性的探討?我們在這裡討論的,是佛所認為的戰爭的基本原因--那熱湯下的火。戰爭不是抽象的;戰爭是因為時勢的變遷,在兩個團體之間所引起的。戰爭的起因也不是抽象的,至今為止,我們還未曾有以電腦中的邏輯思路引起及控制的戰爭;戰爭不是設定好的,它是「人」所引起的。雖然戰爭可以變成世界性的,但它的起因是在起於「人」的決定。所以在我們討論世界戰爭前,我們先來討論「人類個體之間」的互爭階段。

 

    戰爭,開始於一個國家領導人的惱恨,或貪念沒有得到滿足。例如貪利益,貪錢財,貪經濟利益,貪權力,又或者他們的欲念被阻礙了,或他們的自尊心被觸怒了等等,這些都可以在種族或國家間的驕慢上顯示出來。他們誤認為答案可以向外求得,武力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但事實上,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於他們對事情的心境和所持的態度。

 

水戰的故事

    在佛陀證悟的四年後,有兩個城國KapilavastusKilivastus有場「爭水」之戰。當佛陀知道這事後,在兩國開戰前就連忙趕去阻止這場戰爭。當佛陀莊嚴地站在兩國大軍中間,軍隊中引起了好大一陣騷動。有人說﹕「現在我們看到聖者佛陀,我們不能射殺我們的敵人了。」因此士兵們都把他們的武器丟在地上,佛陀傳喚兩國的將軍問他們﹕「為什麼你們聚集在此?」兩國將軍回答﹕「打戰。」佛陀又質問他們﹕「為什麼你們要打戰呢?」他們回答﹕「爭水來灌溉」。釋迦牟尼佛又問﹕「那麼你們認為水和人的生命,哪個比較有價值呢?」他們回答﹕「水的價值是微不足道的。」佛陀又問﹕「那麼你們為什麼為了微不足道的水,而殺害寶貴的生命呢?」然後釋迦牟尼佛給了他們忠實的啟示﹕「人因為誤解而引起戰爭,而互相殺戮和傷害;人應該用正確的態度試著互相瞭解。」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勸告他們,誤解會帶來人類的悲劇,因此兩大軍隊在佛陀的勸阻下止息了戰爭。

 

    業報使我們知道暴力、強壓,甚至殺害都不能解決任何事。殺害,聚集了恐懼不安,驚慌憤怒,只會增加更多的恐懼不安、驚慌憤怒,這是個錯誤的循環。這世你殺了你的敵人,轉世後你的敵人會找機會來殺你;一個國家侵略、殺害、征服另一個國家,不久被征服的國家會有機會報復,去征服當初侵略他們國家的人。到目前為止,有哪一個戰爭我們是真正用正面的態度來解決的?我們所稱的「以戰止戰」這句話,只引會起更大的破壞性和更大的戰爭。

 

    現代武器越來越進步,所以人的殺心能夠殺死的人也越來越多。古代的人憤怒時,只會用他的棒棍打死幾個人;現代,假如美國的總統發脾氣了,誰能預料現代的科技武器會殺死多少人?然而,我們現在正處於世界大戰的邊緣,世界大戰威脅到全地球的生命。世界大戰哪時候會發生呢?或許是當人類聚集他們的自私自利及追求他們的慾望--對性、財富和權利的貪念,而把憤怒怨恨不滿都發洩出來時。然而這種隱形的心靈壓力,會使不安的心更不安定,而促使我們用手去按原子彈的開關。當人類的心靈傾向祥和穏重時,這個世界就會比較和諧;相反的,如果我們的心靈傾向暴力,那麼這世界就會有戰爭。

 

佛教的處方

    人類身體上的健康和財富不一定會帶來和平。Lewis Lapham說﹕「很明顯,『貧窮』不是促使犯罪的真正原因;促使犯罪的原因是『怨恨貧窮』。貧窮社會裡的窮人,因『真正赤貧』而犯罪;同樣地,『怨恨貧窮』使得富裕社會的人,在與富人相較之下生出的『貧窮感』,也會促使他們犯罪。」關鍵在於我們精神上的態度,及這種態度所引起的行為。

    不管眾生的意識裡察覺到否,佛教徒相信所有生命的心靈是互相關聯影響著的。關於「互相關聯」這點,打一個簡單的比喻﹕每一個生命都有自己的傳達和接收資訊的電臺,而這個電臺時時刻刻都在和其它眾生傳達、接收心靈上的資訊。即使是我們最微小的想法,也會影響其它的眾生,更不用說當我們有負面的態度想法時,由此產生的直接或間接暴力行為的影響程度了。換句話說,每一個人的念頭可以使我們更接近,或更遠離世界性災害的爆發。所以每一次當我們感到暴躁、煩惱,受困擾,被激怒,受挫敗時,我們應該仔細反省這會給我們身、口、意帶來的後果。或許當我們思考後,我們會做一些對世界和平有貢獻的行為。如果每次我們對妻子、丈夫、女朋友、男朋友、父母、孩子發脾氣時,注意到我們在將這個世界推向到戰爭的邊緣,所以我們必須仔細衡量,值不值得因我們的憤怒而帶來這樣的後果。縱使我們覺得我們是正義的,而我們的想法、言詞、行動引起了對非正義的戰爭,我們仍然沒有解決問題,反而變成了問題的一部份。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專心地保持心境的祥和,那麼這種祥氣息就會散播開來,我們的行為就會促成和平。我們專要用祥和的心境來為和平而努力。

從佛教來看,因為眾生心靈之間的關聯,我們所傷害甚至殺死的生命,都有可能是我們前世的父母、孩子、妻子、丈夫或好友。

 

    因為佛教徒認為戰爭是業力的報,它的解決之道就是修行和進行正確的倫理道德的教導。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種豆得豆,種瓜得瓜,戰爭的種籽得到戰爭,和平的種籽得到和平。

 

   佛教最基本的道德戒律是對生命的尊重和不殺生。一般來說,一切眾生都好生惡死。對於生存的渴望是最強烈的,而當這種渴望被阻擾反對時,眾生的反應是令人難以置細信的憤怒。跟其它的宗教不同,佛教不准殺生。沒有例外,也不能以任何借口來違反它。這不止包括人類的生命,更包括一切有情眾生的生命,減少殺生,就好比把鍋子從爐上搬開的道理;如果我們停了殺生,這個世界就會有和平。

   不偷盜,較確切的說法是,沒給你的東西你都不能拿。不管是個人,團體,或國家從事偷竊,起因都是自私的貪念。從Trojan戰爭時期以來,邪淫也成為了戰爭的起因,妄語也是一樣。歷史上,國家領袖因服用藥物而頭腦糢糊不清的情形並不少見,所以他們的領導就很難公正平和。在世界的大部份地區,國際間毒品交易本身就是阻礙和平的主要因素。因此佛教根本戒條中,吸毒也是嚴禁的。

 

    在佛教徒的眼中,所有的生命都是神聖的。貪嗔癡的行為並不會破壞所有眾生之間的互動關係。當去除了自私的扭曲之後,這種互動關係的基礎就是每個生命都能夠覺悟的潛能。

實際應用

有人會說﹕「這是多麼美妙的見解啊!」但是如何把佛教的這種和平的見解運用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呢?這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嗎?不是的。現在正是列舉出大略的具體步驟來實現和平的時候。在開始階段,有三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

殺生造的業就好比湯鍋下的火。如果我們把火關小一點,那麼就能對暴戾、戰爭的騷亂產生直接影響。在我們的社會和生活中,我們必須減少具殺生和暴戾氣氛環境。在每一個人的生活中,我們可以簡單地以素食來做到這一點。

    古聖人說﹕「千百年來碗裡羹,冤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試聽屠門夜半聲。」

    近代作家蕭伯納寫了一首「和平歌」:「我們住在被殺動物的墳墓裡,牠們為了滿足我們的食慾而被殺。我們從未停頓一下來質疑那豐盛的餐會。動物是否可以像人一樣擁有活著的權利。禮拜天的祈禱會賜與我們光明,引導我們要走的道路。我們很討厭戰爭,我們不要打戰。想到這些,我們的心就充滿憂慮。然而我們還是嚥下了那桌上的肉。像烏鴉一樣,我們吃肉而活。無視屠殺所帶來災難和痛苦。如果我們為了利益如此對待無力自衛的動物,那麼我們如何能希望這個世界達到我們所期望的真正和平、祥和呢?如果我們祈禱世界和平卻還是殘殺動物,在上帝眼中就違反了道德倫理的戒律,殘酷的後果就是戰爭。」

    為那些還沒有看到這種邏輯關係的人,我再解釋得更清楚一點。佛教認為非人類的生命,和人類的生命並非本質上不同。動物跟人一樣,臨被殺時也經常會有憤怒、怨恨和報復的心態和反應。臨終時,那些憤怒、怨恨和報復的毒素散佈在它的肉中。在它死後,脫離肉體的神識對著那些殺它和吃它的人,發佈憤怒、怨恨和報復的訊息。想一想,單單在美國一年之內被殺的牛、豬、雞、羊就有幾億隻。如果你曾經經過加州Coalinga高速公路旁的屠宰場,就應該注意到那裡的惡臭和恐懼、害怕、暴戾的烏雲。那一個郡的整個地區, 暴力氣氛普遍都很濃。這種氣氛很容易和我們的心產生共鳴。

    在現代的社會中有個問題,那就是我們所造的業即使很有威力,常常是間接的,而且並不明顯。雖然我們只是買在超市中包好的肉,但我們所負的責任並不亞於我們親自殺死那些動物。就好比當我們把化學藥品倒掉時毒害了環境,某企業毒害了環境而我們在那裡工作或購買其產品,我們所負的責任並不亞於在食物中親手下毒。殺死那些動物。且也傷害了人類。我們可能不知不覺地在支持這世界上很多的衝突和戰爭。當然對地清楚地知道這是錯的還去做,比糊里糊塗地去做要糟得多。但無知並不能免除我們所犯的過失。

 

第二個步驟﹕

    當人群暴力、憤怒的平均狀況到達到沸點時,都可能帶來戰爭,不是內戰就是觸發與其它國家的戰爭。因此只要我們能做任何可以減少這種暴戾、憤怒平均狀況的事,就能很大地幫助這個社會減小戰爭或內亂的可能性。教導社會傾向於暴力的主角之一就是電視,所以要永遠關掉你的電視機。

Michael Nagler曾經寫過﹕

96%的美國家庭都最少有一臺電視機。

-每家平均每天看電視6個鐘頭。

-通常的電視節目中,每一個鐘頭就有8次的暴力畫面。

-在5~15歲之間的美國孩子,已在電視上看過13,000人被殺的 

  畫面;到18歲時已有15,000小時的暴力畫面呈現在美國孩子

  前,而他們也從電視上目睹了超過20,000次的暴力行為的畫

  面。

97%給孩子們看的卡通片,都有暴力的畫面。大眾媒體傳播研

  究中心表示,每個禮拜天早上的電視節目,平均每3分半鐘就

  有暴力行為在電視中出現。Geroge Gerbner博士認為是每2

  鐘就有一次暴力行為在電視上出現。

-根據近年來一群憂慮的母親們的觀察,在最佳的電視時段,在

  電視上孩子們目睹了5,000個謀殺、強暴、毆打、刺害的畫面,

  1,300個通姦行為畫面和2,700個性挑釁的談論。

 

這樣的情況這麼能有助世界和平呢?小孩子從小就被灌輸「暴力行為」是最好解決事情的方法,而且他們也認為這個社會是接受並認同用暴力來解決自己與他人間問題的方法。因此我們要把電視關上。

 

第三步驟﹕

當我們不斷地為淨化身口意而觀照它們時,那麼我們就將形成一股和平、祥和的力量而不會形成一股引發戰爭的力量。因果報應的道理告訴我們,無論我們的理由多麼正當,觀念多麼正確,如果其中有憤怒和怨恨的成份,結果只會是產生更多的憤怒和怨恨。不管我們的理由是如何高貴偉大的,如果我們的心裡盡充滿了鬥爭、戰爭的情緒,那麼我們也是在促成戰爭發生。佛教對業報的教導毫無含糊地指出,要去除不好的情緒態度,將之轉化為對一切眾生無我的慈悲, 其先決條件是過根本性的道德倫理生活。有許多我們可以在自身採取的努力來攪動熱湯,使湯鍋冷卻下來。但我們必須不斷地提醒自己留意內心的處事態度。否則無論多麼用力地攪動,我們或許在無意之中使火燒得更旺。

   該如何改變我們內心處事的態度,去除使心中混濁、雜亂的強烈負面情緒呢?在菩薩道中有一部份是用修習布施對治慾望、貪心、慳吝、渴求,修習忍耐對治憤怒,修習智慧對治愚癡。

 

第四步驟:

    我們應該要有系統地擴展我們的慈悲心給他人,從我們的心靈層次到言詞與行動的層次。我們可以從我們身邊的人開始散播慈悲心,從我們的親人,然後漸漸地擴展到整個社區,社會以至全世界。

   

或許你們很多人對這些提議有點失望,或許你們在找尋更有刺激性的東西。但我希望你們能感覺到,這些佛教的觀念確實是有效的。印度Mauryan皇帝紀元前268年即位的阿育王,在血腥地征服了Kalinga,對殘殺深感厭惡,成為了佛教徒。他下令嚴禁任何殘殺的行為,提倡慈悲地對待他人和動物。西藏人在接受佛教之前曾經是殘暴和好戰的。他們的鄰居蒙古人也是一樣的。從中國到(奧國)維也納的城門,蒙古的成吉思汗的軍隊,恐怖地統治了許多人。世界上再也找不出比他們更兇猛殘暴的人了。在佛教傳道者慢慢勸導下,那些蒙古人變成了亞洲最和平祥和的人。佛教從來不曾提倡或鼓勵戰爭,也不曾允許宗教戰爭的想法。菩薩(覺有情)的理想是自願生生世世再回來我們這個苦難的世界,來教導我們找到內心永恆的和平,這也是世界達到真正和平的唯一道路。

不論是對我們或世界上的聖人而言,和平只能從我們每個人,時時刻刻的念頭中尋求。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的行動才能有助於和平,才會是有效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