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依存與自心本性

 

易象乾博士 (Dr Ron Epstein) 講於萬佛城道源堂,漢堡加州大學學生訪問團「佛教與社會事業座談會」,200133日星期六晚

 

呂黛麗 中譯

 

    許多人不認同寺院的生活方式,總認為和尚及尼師們自私地從世間抽身隱遁。然而,佛教的寺院和天主教修道院的生活模式並不一樣,有些方面甚至截然不同。釋迦牟尼佛,也就是歷史上所記載的佛陀,他當時在古印度所設的佛教僧團,非常強調與在家人互相依存的關係。依傳統講,佛教的和尚,不同於隱居在修道院中的修士;前者四處行腳,每日出外托缽乞食,與佛教徒及非佛教徒經常保持接觸,並依靠他們取得基本生活所需;他們接受在家人衣食、醫藥的供養,以說法回報,並任其精神導師。在家人則經常沐浴在佛陀及其證悟的弟子們的慈悲、智慧光明中,無形中受到莫大的利益。

佛陀住世期間印度並不寧靜,分成許多小國,彼此常爭戰,佛陀及弟子們有時也試著止息這些戰爭。其中一則有名的公案,發生於兩個為爭水源使用權而交戰,正當兩軍嚴陣以待準備交戰時,佛陀走入中間坐那兒。雙方各派使者前去勸退佛陀,他們說,「尊貴的佛陀,請求您離開這兒,我們才能開戰。」佛陀為他們開示,讓他們反觀自心,了悟人的生命比水源更珍貴,為爭取水源而犧牲那麼多人命,是非常愚癡的行為。這一場爭端於是以和平方式解決了。當然,即使是佛陀,也未必每一次都調停成功,有時眾生的惡業太過深重,即使佛陀也無法制止。

佛教的理論是,我們的真性和那些已經完全證悟的佛並沒有兩樣,都具足了平等的慈悲及圓滿的智慧,我們所需要的就是隨順真心。從佛陀眼中看來,所有世間上的問題,追根究底就是因為我們沒有隨順真心--真正的自己。通往覺悟之道的第一步,就是要平等尊敬一切眾生,就跟我們一樣,一切眾生皆堪做佛。想要有效解除社會問題,就要從尊重生命,不傷害眾生開始。萬佛聖城的六大宗旨,第一條就是「不爭」,待人處事時,絕對不要與人發生爭執。世上真有什麼東西值得我們去爭的嗎?社會運動的一個問題就是,運動的支持者忘了那些與他們不同陣線的人,並不是他們的敵人。無論對方所持的觀點如何,不論他們參與的活動多麼可怕,他們還是一樣有佛性的。如果我們把他們視為敵人,那又怎能夠有效地跟他們協調呢?我們應該將努力的重點,放在發掘他們內在慈悲智慧的種籽,並滋養這些種籽,這才比較有幫助。這樣一來,我們在幫助對方去除無明的同時,也克服了自己內在的無明。對於自己的真性一無所知,就是一切社會問題發生的根由。